中國鐵合金網訊: “現在不能說德州納入了,可能炒過頭了。”
4月21日,山東德州發改委一位人士,說起近期媒體報道該市納入首都經濟圈規劃時說。
此前山東地方報紙指出,德州和山西大同,內蒙古的赤峰、烏蘭察布市,已經納入首都經濟圈規劃范圍,成為產業協作區。
目前不只是上述河北周邊地區的城市,其他更遠的城市,都積極謀求北京的產業轉移。
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到,5月18日,由德州一個部門主辦的“資本交易大會及融入首都經濟圈懇談會”將在京舉行,該會議主要通過招商等活動,謀求在京的產業向德州延伸。
德州在今年3月24日還召開了對接北京承接產業轉移專題會議。德州市長楊宜新指出,首都經濟圈建設已經納入國家重點戰略規劃,抓緊對接北京,是德州市面臨的歷史性發展機遇。
目前首都經濟圈的京津冀一體化相關規劃正在加緊編制。該規劃名稱到底是首都經濟圈規劃,還是京津冀一體化規劃,目前還在最后確定。
國家發改委國土所所長肖金成指出,像德州與北京的距離,的確比石家莊到北京的距離近,要加入首都經濟圈規劃也沒問題。“前提是規劃的名稱就是首都經濟圈規劃,如果是京津冀規劃,則與德州沒什么關系了。”
首都經濟圈是否再擴圍難定
近期有山東地方黨報指出,國家發改委初步提出將德州作為首都經濟圈的產業協作區,重點打造兩基地一屏障,初步規劃納入首都經濟圈的四個市為山東德州市、山西大同市、內蒙古赤峰市、烏蘭察布市。
該報道指出,國家發改委近期初步提出將德州作為首都經濟圈的產業協作區,重點打造兩基地一屏障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和生態屏障。此外,環渤海地區發展規劃正在編制,德州發改委已派專人參與規劃編制工作,下一步將全力爭取一批事關德州長遠發展的大事要事納入規劃。
目前德州有農副產品食品深加工、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綠色化工四大傳統優勢產業。德州1個國家級開發區、11個省級開發區的園區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正待承載更多的首都產業轉移。
上述消息發布后,引發山西和內蒙古地方關注。
不過,迄今山東德州市,山西大同市,內蒙古赤峰市、烏蘭察布市,是否已經納入首都經濟圈,仍難確定。
如果從區域位置看,的確有這種可能性。原因是,目前德州到北京的距離,比石家莊到北京的距離近。類似的還有大同、烏蘭察布等,其與北京的距離,也比石家莊到北京的距離近。
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如果首都經濟圈規劃名稱就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或者“一體化規劃”,則肯定與德州、大同、赤峰等毫無關系。如果是首都經濟圈規劃,則德州等有可能加入。
此前4月9日,國家發改委稱,國家發改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研究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規劃范圍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規劃將根據編制工作進展情況適時出臺。
記者致電德州發改委獲悉,德州是否納入到首都經濟圈的情況仍未確定。
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研究員金鳳君指出,這的確反映了各地承接更多北京產業轉移的想法。不過能否承接,或者是否加入首都經濟圈,可能不單是距離決定的。
“因為像河北各地過去與北京的經濟聯系就更密切些,而德州本身既可以往東靠,也可以往西靠。不一定要加入首都經濟圈。”他說。
此前首都經濟圈已經進行過一次擴圍。
最初2005年京津冀都市圈規劃時,起初定的區域還不包括整個天津、河北石家莊、衡水等地。其中天津只有寶坻、薊縣、武清三個區縣加入。2013年12月,國家發改委舉行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編制座談會,決定實施將整個河北、整個天津納入到首都經濟圈范圍。
山西社科院經濟所專家郭衛東指出,首都經濟圈從經濟上來說,距離首都近就可以發展,但經濟圈主要是看經濟上的耦合程度。
首都經濟圈是一個比較泛的概念,經濟圈肯定要考慮地緣相近性和文化相通性。“大同有加入首都經濟圈的優勢,一是交通優勢,二是大同煤炭資源豐富,與北京可以資源互補。”
首都經濟協作輻射全國
目前,山東德州、內蒙古赤峰、烏蘭察布、山西大同,都在積極承接首都產業轉移,并提出了經濟協作區的概念。
不過,幾乎接受采訪的所有專家都認為,各個城市關鍵還是要對自己找準定位,因為北京的產業輻射不是選擇周邊,而是全國。
金鳳君指出,比如,北京與深圳也有些合作,但是未聽說深圳要納入首都經濟圈,所以經濟協作,與區域的經濟圈還不是一回事。“產業轉移主要是市場行為,政府主要是做好引導。”他說。
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目前河北周邊地區都在積極承接北京的產業轉移。
其中德州市長楊宜新近期指出,重點針對北京市產業基本情況、發展規劃、產業轉移信息動態等方面要進行系統研究,找準比較優勢,鎖定重點企業,不僅要吸引優質項目、著名企業落戶,還要吸引教育、衛生、金融機構落戶,使主導產業由“點狀”向“塊狀”聚焦發展。
赤峰市市長包滿達今年在兩會期間指出,要把赤峰建設成一個國家級的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想主動融入環渤海經濟圈和首都經濟圈,在新一輪產業分工當中,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尋求新的發展,主動承接他們的產業轉移。
他透露,北京海淀區中關村(000931,股吧)海淀園準備在赤峰搞一個赤峰分園,也要和清華大學汽車研究院一起搞一個新能源汽車產學研基地。
不過,北京的產業轉移一般是輻射全國的。
比如目前中關村在全國設立的分支機構和轉化基地8300多家,中關村稅收收入里面有四分之三來自于全國各地。
目前即使是天津,也在迅猛承接北京產業轉移。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天津全市實際利用內資946.69億元,增長17.0%;其中,來自北京的投資331.76億元,增長46.7%,占全部內資到位額的35.0%,北京成為國內各省市在天津投資總量最大的地區。
天津武清區京濱工業園為例,2014年一季度引進北京項目22個,其中四成是北京科研機構設立的研發實驗室,其余都是高新技術企業;引資到位額21億元,實現稅收1.8億元,同比均大幅增長。
山西社科院經濟所專家郭衛東指出,地方都有一種希望發展自己的平臺,愿望是好的。但不能簡單說加入首都經濟圈,或者被首都經濟圈輻射到,就會怎么好。
“考慮文化、經濟、地緣上的這些綜合性影響,才是產業轉移的重點,并非在首都經濟圈內,就應該在首都經濟圈內調配資源。”(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責任編輯:Mike.zha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