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邁圖高新材料集團(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Inc)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破產保護申請文件。 事實上, 繼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在 2006 年以 38 億美元實現杠桿收購之后,邁圖作為前通用電氣公司(GE)的有機硅業務部門,在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前就已背負沉重的資產債務。
毋庸置疑, 作為全球產能第二的有機硅生產商, 邁圖破產事件引起了全球有機硅行業的震驚與騷動, 也仿佛讓國內有機硅行業去產能化趨勢及行業兼并重組的預測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 但我認為, 市場經濟的精髓就是通過市場調節社會資源的再分配, 馬太效應伴隨著整個市場經濟的各個進程,有機硅行業也不可能例外。
既然, 競爭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那么作為有機硅行業的經理人就必須認識到 “叢林法則”的嚴酷性,我們應從邁圖事件中,剖析其深層次的因果關系,汲取經驗,結合實際,探討我們當前的處境, 研究未來的生存和發展策略, 這才是我們現在應該做, 也必須做的大事。從這個角度出發, 邁圖事件或許能給至今仍未走出 “嚴冬” 的中國有機硅行業帶來新的啟示。現在,行業內分析邁圖申請破產的原因無外乎于資產債務沉重、全球有機硅市場低迷、技術研發及創新能力不足等等, 而我認為邁圖的破產深層次的原因是其在全球一體化進程策略的失敗。
我在 《道康寧給我們帶來什么》 一文中提出過所謂 “一體化” 的概念, 那么, 什么是 “一體化”?
波特曾經說過: 向前一體化, 就是控制上游; 向后一體化, 也就是控制下游。 換句話說,做為以謀利為目的的實體組織在一體化進程中,要做的事情就是:向前一體化,謀求原料、技術研發等有形或無形資源的穩定與可持續; 本體化就是組織在經營、 管理上的持續改進與完善,強化提升組織的效率和效果;向后一體化就是謀求產品或服務在市場的扎根。
邁圖高新材料集團的有機硅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在美國、 德國和日本, 折合 MCS 的年生產能力分別為 20 萬噸、 10 萬噸和 5 萬噸, 同時, 2003 年, 邁圖與日本信越合作在泰國建有MCS 年產能為 14 萬噸的聯合生產裝置。可以說,2006 年以前,邁圖在全球產業一體化布局中占據著優勢地位,穩居世界老二的地位,但在隨后近 10 年的運營和發展中,邁圖將原有的一體化優勢逐漸喪失,運營成本高漲,市場占有率持續下降,例如:
1. 邁圖高新在北歐、南亞、中國以及俄羅斯的金屬硅供應持續萎縮,原材料供應鏈成本增幅加大,喪失了原料供應的穩定和可持續。
2. 產品及技術研發創新不足,據統計,在近幾年的硅產品市場中,邁圖的新產品投放量遠低于 Dow Corning 、Wacker 和shinetsu,邁圖的市場占有率持續萎縮。
3. 2007 將 MCS 生產技術轉讓為浙江新安集團。可以說,在國外有機硅巨頭瓜分中國市場的征戰中, 邁圖從一開始就失去了先機, 不僅是中國的有機硅產品市場, 還有中國的金屬硅供應市場。
如果說資產債務是壓在邁圖高新身上的大山,融資和業務拓展失利是第二座大山,那么上下游一體化的失敗,則是壓垮邁圖高新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必須在這里做個說明,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分析邁圖破產的原因, 或許我分析的論點或論據不值一駁,事實上,邁圖破產深層次的原因也不是一兩篇文章能談清楚的,以上只能作為一家之談。那么,這篇文章的主線或主題思想是什么呢?
古語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和主題思想是:力求結合國內有機硅單體行業的現狀,以功能化、價值化的過程分析,為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或幫助;以創意和命題的形式,為企業經理人理清思路,把握行業脈搏。
首先,讓我們梳理和分析中國有機硅單體生產商和消費市場的現狀。
中國有機硅單體生產商紛爭的現狀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群雄并立,風云際會。
目前,在國內建成規模 MCS 生產裝置的生產商有 15 家,他們分別是:Dow Corning 張家港、藍星星火、浙江新安(宏達新材)、浙江合盛、唐山三友、山東東岳、江蘇弘博、浙江恒業成、浙江中天、山東金嶺、四川硅峰、山西三佳、湖北興發、山東魯西、江蘇梅蘭。
2013 年業內統計數據表明,上述企業的 MCS 裝置年產能合計為:210 余萬噸。這個數據不排除有些企業所對外宣稱產能, 普遍存在與實際設計產能不符, 這有點像三國曹操號稱百萬打江東一樣, 是一種策略, 目的是想震懾對手, 在行業和市場上有一席之地。
那么, 國內有機硅單體生產商在 2013 年的實際 MCS 產量是多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對有機硅國內外的消費市場進行梳理和分析。
第一組數據: 據最新行業報告數據顯示, 2008 年以來全球有機硅消費增速均在 5%左右,2012 年聚硅氧烷產量在 363 萬噸左右。從消費區域來看,目前世界主要消費區域集中在中國、北美和歐洲,這三個區域的比重分別約為 30%、20%和 25%。另,據美國知名咨詢公司MSM (MarketsandMarkets)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有機硅市場(包括彈性體、液體、樹脂)到 2017 年市值將達 194 億美元,預計 2012-2017 全球有機硅市場年增長率為6.8%。
第二組數據:近幾年來,中國已成為 2008 年經濟危機后全球經濟復蘇的引擎,中國有機硅消費市場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年平均增長率高達 15%以上, 綜合海關統計數據和消費市場數據(GLGDATE),2013 年有機硅(包括單體、初級聚合物、硅制品等)進口總量(以硅氧烷計)約為:36 萬噸,國內有機硅消費總量(以硅氧烷計)約為:100 萬噸,進口總量占消費總量的 34%。
通過對上述兩組來源不同渠道數據的分析, 2013 年, 中國有機硅市場消費總量約為 100萬噸硅氧烷, 折合單體約為 200 萬噸, 除去海關統計的進口總量, 我們得出所要回答問題的答案:
2013 年,國內有機硅生產商的產量約為:100 萬噸。考慮進口產品海關申報、硅制品條目劃分、產品出口等問題,我們可以將國內 MCS 的實際產量圈定在 90 —100 萬噸。 同時,我們也得到了另外一個答案:除去虛報的產能和新裝置投產間隔,2013 年,國內 MCS 裝置開工率僅為:70% 左右。
這組數據分析能令你信服嗎?
不透明的廠商和市場信息,迫使我們必須要學會利用不同渠道的數據進行梳理和分析,從而得出行業和市場基本面的答案。
在我們梳理、分析產能和市場之后,每一行業人士都會產生一個同樣的問題:從 2006年到 2012 年間, 有機硅單體項目投資風起云涌, 遍地開花,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局面?這就是我們需要進行探討的第二個問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國內 MCS 產能極度擴張?
- [責任編輯:Ginna]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