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 鋼鐵行業長期“兩頭受擠”的被動局面,逼著冶金礦山企業的大佬們再次聚攏到了一起。這一次,他們不再只是撓頭互倒苦水,而是帶來了解決方案。
昨日,在北京國誼賓館,首個《中國鐵礦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正式啟動。根據規劃,未來十年,我國將著力培育大型礦業集團,并力爭使國產礦比例達到50%以上,從而破解鐵礦石原料高度依賴進口的困難局面。
不過,除了原料成本的承壓,眼下的鋼鐵企業還面臨著市場、環保和資金等多重壓力,這讓部分鋼企在今年前兩個月就品嘗到了虧損的苦果。
規劃國產礦比例超50%
在啟動儀式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一位權威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鐵礦石價格步入下行通道已成共識,根據鋼協會員的反饋,今年進口礦噸價還會往下走,預計在100~110美元之間。
但中國鋼鐵業“兩頭受擠”的困境短期并不能完全改變。由于國產礦的持續“不給力”,近十年來,國內鋼鐵企業因為高礦價累計多支出的原料成本2萬多億元,成為目前鋼鐵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種局面讓擔任規劃領導小組組長的邵安林感到痛心。他說,我國并不缺少鐵礦資源,目前已探明鐵礦資源量為785億噸,但由于開發利用水平低,資源優勢并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
一個例證是,目前國內年產原礦超過1000萬噸規模的礦山企業不到10家,僅占國內產量的15%左右,但即便是這些大中型的礦山,也承受著高達25%的綜合稅率,不但推高了生產成本,也削弱了整體競爭力。
邵安林的另一個身份是鞍山鋼鐵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其所在的鞍鋼礦業公司,因所處的礦業龍頭位置,被工信部和中國冶金礦山協會委托為規劃的牽頭人。
按照前述規劃的初步設想,未來十年,國內礦山將通過新建擴建、兼并重組等途徑,加快打造世界級礦山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
具體是,在東北、華北、西北和華南等地區,組建6到8個礦石產量規模達到3000萬噸以上的大型礦業集團,以鞍鋼礦山為龍頭,形成2億噸以上規模的特大型鐵礦山企業集團,發揮龍頭帶頭作用,使得國產礦比例達到50%以上,結束原料高度依賴進口的歷史。
“通過制定鐵礦資源開發規劃,將誕生出我國第一個鐵礦資源保障戰略,形成清晰明確的礦山企業發展‘路線圖’后,可以提升我們在全球礦業市場競爭中的話語權。”一位參會的礦山企業中層說。
本報記者采訪了解到,該規劃主要以專項規劃和重點區域規劃為支撐,計劃在今年底完成編制后上報國務院和國家有關部門,按相關程序審批、發布實施。
早在2月19日,工信部原材料司曾專門召開鐵礦石資源保障協調機制工作組會議,確定將鐵礦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作為工信部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重點鋼企前兩月虧30億元
不過,上述規劃繪制的是礦山行業2016到2025年的發展藍圖。短期內,在成本、市場、環保和資金的多方壓力下,國內鋼鐵企業注定還要過一段苦日子。
中鋼協人士說,去年國內重點鋼企全年有200多個億的利潤,但今年一開局就不好。他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中鋼協的會員單位虧損約10億元,到2月份,這些大中型企業的虧損額度進一步加大,虧損約在18億~20億元,兩個月合計虧損約30億元。
“從需求看,今年一、二季度市場形勢應該會出現拐點的,過去是快速增長到緩慢增長但并沒有減少,但今年1到2月份,需求是減少的。”他告訴本報記者,今年1、2月份中鋼協會員單位的鋼產量同比減少了3%。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國內大中型鋼企雖然有利潤,但全國500萬噸以上的鋼企銷售利潤僅為0.55%,如果考慮投資收益,鋼鐵主業實際也處于虧損狀態。
根據上述參會人士的表述,由于過去幾年的需求拉動,包括地方政府為追求GDP給了鋼鐵行業很多優惠政策,國內鋼鐵企業一時興起盲目增加產能,“就是有些企業哪怕虧損,只要有點現金流可能還會生產,這樣整個行業的效益就好不了”。
目前,政府對化解過剩產能決心很大,尤其在環境的壓力、資金鏈的壓力下,一些行政手段和規范運行條例陸續在出臺,但“決心有了,也采取了很多強有力的措施來推動,最終落實到什么程度,還要打個問號”。(第一財經日報)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Soph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