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新階段,中國面臨著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市場壟斷、技術壟斷、規則壟斷、制度壟斷與理論壟斷,我國要通過市場創新、技術創新、規則創新、制度創新與理論創新,打破現有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這種格局。
鋼鐵行業:市場壟斷和技術壟斷
清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鞠建東指出,中國鋼鐵行業近10多年來以超過20%的平均速度高速增長,1980年中國粗鋼產量為世界總量的5.1%,2008年粗鋼產量為世界總產量38%,達到5億噸,2012年預計將達到7億噸,穩居世界第一產鋼國。與鋼鐵行業迅速擴張相伴隨的,卻是行業利潤率的低微。2010年,中國鋼鐵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3.5%,低于全國工業6%的平均利潤率,也遠低于世界鋼鐵行業10%的平均利潤率。
中國鋼鐵行業的低利潤率與進口鐵礦石價格的飛速上漲有著密切關系。2008年中國鐵礦石需求70%依賴于進口,主要從澳大利亞亞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三大礦山以及印度進口。鐵礦石價格逐年上漲,2005年上漲71.5%,2006年上漲28.5%,2007年上漲65%,2008年上漲80%。2010年上漲30%,僅此一項,我們鋼鐵行業在2010年就需要多付300億美元,而2010年全行業利潤總額僅為136億美元。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鞠建東指出,這和我國的市場結構有關。上游鐵礦石基本由三大礦山壟斷,而下游中國鋼鐵行業卻驚人地分散且過度競爭。1998年,我國有177家鋼鐵企業,到2007年增長到315家。鋼鐵行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高集中度行業,這是由這個行業規模遞增的技術特征決定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包括印度、德國、日本、巴西、韓國在內,前三名廠商的市場份額都超過50%,而在我國,最大的3家鋼鐵企業的本國市場份額只有15%。除了西藏、新疆和青海外,每個省都至少有三家以上的鋼鐵企業。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過低,而且過度競爭,無法形成市場權力。鋼鐵生產的幾乎所有利潤都被國際鐵礦石壟斷公司所截取。
如果把上游的鐵礦石壟斷換成上游的技術壟斷,在全球行業內的產業鏈垂直分工中,我國幾乎每一個行業都與鋼鐵行業類似:上游技術由發達國家幾家公司壟斷,我國在下游過度競爭的制造行業生產,行業利潤絕大部分都被上游發達國家壟斷公司所獲取。
稀土貿易:規則壟斷和制度壟斷
國際三大礦山對鐵礦石市場的壟斷使得上游資源企業獲得高額利潤,但在中國擁有資源優勢的稀土貿易中,同樣的邏輯卻不適用。
鞠建東指出,上世紀80年代前,全球稀土產量主要是由美國提供,上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的稀土生產迅速增加,從1990年的1.6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7.3萬噸,大概增加了4倍。相反,美國的稀土生產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迅速下降,并于2003年完全停止。俄國和印度等國家也不生產了。中國只有世界稀土儲蓄量的不到50%,但是中國稀土產量2010年卻達到世界總產量的97%。
但是,這樣大的世界市場份額并沒有給中國帶來壟斷利潤。在2005年之前,世界稀土價格長期維持在超低水平。由我國各級政府支持的大、中、小企業紛紛進入這個行業,過度競爭。大規模的稀土開發給當地環境帶來破壞。大量的小企業進入稀土市場,在短期利潤的驅使下,進行掠奪性開發,使得整個行業生產率低下、稀土儲蓄浪費嚴重。
為了保護環境和稀土資源,中國政府試圖限制對稀土的掠奪性生產和出口。2005到2010年,中國政府稀土出口配額從65580噸降到30258噸,世界市場稀土價格上升。
2009年,美國、歐盟、墨西哥先后將中國對9種原材料的出口限制政策告上WTO。2012年1月30日,WTO最后裁定中國限制這9種原材料的出口違反了國際貿易規則。今年3月13日,歐盟、美國和日本又將中國17種稀土以及鎢和鉬的出口限制政策訴諸于WTO,6月27日,歐盟、美國和日本向WTO請求啟動爭端解決機制并成立專家組,解決與中國限制稀土等材料出口的爭端。
和鐵礦石市場不同,中國企業并沒有在稀土生產上形成壟斷地位,大量的中小企業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對稀土資源進行過度開發,對稀土生產限制收效甚微,而發達國家將中國的出口限制告上WTO,由發達國家主導的WTO規則和中國的國家利益并不一致。
美國對華出口:技術壟斷和理論壟斷
在中美貿易中,美國不僅利用自身的技術壟斷地位,限制高技術產品對中國出口,而且,大量的美國經濟學家還在理論上指責中國造成了中美貿易結構的失衡。
鞠建東指出,20年來,中美兩國貿易總額以每年近20%的速率增長。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的統計,2008年中國向美國出口商品價值2523億美元,占中國當年全部出口的17.7%,同年中國從美國進口814億美元,占當年全部進口的7.2%。雖然中國從美國進口商品總額在上升,但是中國從美國進口占中國總進口的比例卻呈下降趨勢。從1989年的9.7%,下降到2008年的7.2%。
根據比較優勢原理,一國應更多地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而進口其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品。研究表明,中國對美出口符合比較優勢,但令人吃驚的是,美國在其具有較高比較優勢的那些行業,對中國的出口反而比較少。進一步地,在美國相對中國生產力越高的行業,對中國的出口比起世界其他國家越少。美國對華出口存在嚴重的結構扭曲。
通過對6000多種產品進行排序,列出10種美國賣到中國最多的產品,結果發現,美國賣到中國的廢鋼占全世界的75%,美國賣到中國的廢鋁占到61%,美國的廢品賣到中國占美國出口中國的10%。接下來是棉、大豆和農產品,還有飛機和電子零件。如果把美國國債的出口也考慮進來,美國國債出口占對華總出口額63%,美國對中國出口最多的是廢銅爛鐵,第二是國債,第三是農產品,然后是飛機和電子零件。美國的比較優勢在其高科技產品,但美國在高技術行業對華出口太少了。
美國對華的出口結構扭曲源于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出口限制。早在冷戰時期,美國就發起巴統組織以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軍事禁運,中國位列其中;隨后受朝鮮戰爭影響,巴統組織專門成立“中國委員會”,對中國實施比蘇聯和東歐更嚴厲的禁運政策,甚至連不屬于巴統貿易管制范圍內的207種物品,也不分級別對中國實施禁運。
美國還存在對中國的經濟學理論壟斷。在國際經濟學界,在近年關于中美貿易失衡的爭論中,幾乎所有美國一流國際經濟學家,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PaulKrugman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OlivierBlanchard和美聯儲主席BenBernanke,都一致地用在學術界屢遭質疑的簡單理論模型指責中美貿易失衡是由于人民幣匯率低估,而不提及中美貿易結構的扭曲。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