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在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外籍院士以及新當選院士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段寧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當前,我國電解錳主要產量中的90%~95%應用于鋼鐵、航海、航天等多個工業領域,被用來制造合金、船用透平機以及各種螺柱等零部件。
“十五”期間,我國電解錳產量由2000年的12.3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56.64萬噸,出口由9.29萬噸增加到28.4萬噸,出口量占到總產量的50%以上。“十一五”期間,其產量由2006年的73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148萬噸,出口由2007年的31萬噸減少到2011年的16.2萬噸。
“這說明‘十一五’期間,中國電解錳工業已經由出口為主轉向了以內銷為主,接近90%的電解錳已用于國內國民經濟的發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段寧說。
雖然我國電解錳生產能力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在原料來源、工藝路線、過程控制以及行業結構等方面仍然存有諸多問題。
我國電解錳原料存在來源路線不清潔,礦石品位低、雜質高,共生情況復雜等特點,同時,由于重金屬污染種類多、數量大,造成后續工藝能源和輔料消耗大,污染物總量較高的現象。
其次,電解錳生產裝備簡陋、技術落后,工藝路線不清晰,并且所采用的以二氧化硒做添加劑的電解工藝和以重鉻酸鉀強致癌物質做鈍化劑的鈍化工藝,都不利于環境健康發展。
電解錳行業還存在過程控制不清潔、行業自動化控制水平普遍較低以及量化不準確、設備封閉化水平低、關鍵工藝參數難以控制等問題。
此外,電解錳行業存在產能大量過剩與迅速擴大的矛盾局面。金屬錳、高硅錳硅合金、低碳錳鐵等替代品使產能過剩的問題火上澆油。
由于產能過剩以及歐債危機和國內政策調整的影響,2011年,我國電解錳價格第四季度大幅下降。
“縱觀國內外經濟形勢,全年的價格不可能有大的起色,電解錳的價格將會在低水平長期維持,除非國外錳礦石大幅漲價或者國內出現新的需求。”段寧表示。
然而,雖然存在產能過剩以及價格低走的問題,段寧認為,解決當前問題仍需擴大產業生產。
但他指出這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重復擴大,而是建立在技術創新、清潔生產以及污染防控水平不斷提升上的擴大。
“在新產業的沖擊下,舊的產業將會逐漸被淘汰,使電解錳行業出現新的生命力,從而解決以上諸多問題。”他說。(來源:中國科學報)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