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我國鎂工業10年的輝煌成就的欣喜及對鎂工業新的10年的期盼,10月31日~11月1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鎂業分會第八屆年會暨全國鎂行業信息交流會在廣東省珠海召開。會議全面總結我國鎂工業10年發展歷程、確立了鎂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總結表彰10年來為我國鎂工業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鎂企業及討論制定“皮江法煉鎂企業準入制度和條件”。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鎂業分會會長吳秀銘致辭指出,這次鎂業年會的舉行意義重大,在當前鎂行業處于需求不旺,價格徘徊在較低水平的時期,我國鎂工業正處在“爬坡”、“攻堅”的關鍵階段。總結10年來我國鎂工業的發展成果,確立未來5年的發展方向,形成發展的共識,是這次會議的重要目的。在本次會議中明確提出我國鎂工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向鎂強國轉變,進一步確立了我國鎂工業堅持走發展循環經濟之路,堅持科技創新,探索我國鎂工業發展模式,實現跨越發展。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鎂業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孟樹昆在會議上全面總結了我國鎂工業10年的發展情況。
會議強調,中國鎂工業發展10年來取得巨大進步,自1998年起,中國就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金屬鎂生產國,連續7年保持世界產鎂第一。
10年來,全國累計共生產金屬鎂202.91萬噸,累計出口164.12萬噸(占產量的80.88%),出口創匯29.02億美元;國內消費31.79萬噸(占產量的15.66%)。電解法與皮江法煉鎂產能從1995年13萬噸,到2004年產能共擴展到76萬噸,增長了484.6%;產量由9.35萬噸提高到45萬噸,增長了381%;出口量由4.09萬噸提高到38.37萬噸,增長了838%;國內消費量由1.27萬噸提高到7.05萬噸,增長455%。中國鎂工業從1957年由電解法煉鎂開始,至今已有48年歷史了。1988~2004年的后17年,是中國鎂工業快速發展期。1992年,我國鎂工業從進口國變為凈出口國,特別是1995~2004年的10年來,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中國式的皮江法煉鎂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年均增長率為17.0%。
10年來取得的進步是巨大的,其一,皮江法煉鎂依靠創新和科技進步,產量出口量不斷增加,單耗指標不斷下降;1995年與2004年相比:就全國平均計算,白云石噸鎂單耗由14噸下降到10噸,下降了28.57%;硅鐵由1.4噸下降到1.05~1.10噸,下降了25%~21%;煤耗由15噸下降到10噸,下降了33.33%;電耗由2400Kwh下降到1400Kwh,下降了41.66%。其二,皮江法煉鎂技術工藝裝備水平有很大提升。采用大型回轉窯,實現全自動控制;使成本控制在600~800元/噸,減少60%勞動力。采用微機自動配料、自動出渣機,縮短時間、降低成本、減輕勞動強度、改善了工作環境。
其三,皮江法煉鎂能源結構調整已見成效——部分企業開始使用經濟型清潔能源。目前,山西孝義東義煤電鋁、金信易威、府谷府興、慶成易威、太原恒特、河津東方、寧夏惠冶等10余家企業,利用了焦爐煤氣,與折算標煤相比,可省40%以上能耗。寧夏惠冶用焦爐煤氣實現節能、改善環保,噸鎂煤耗由以前的2200元/噸,降低為現在的1200元/噸左右。維恩克用水煤漿,節約燃料20%,縮短精煉時間,節能、環保,提高生產效率。
其四,節能降耗有明顯進步。山西清徐北錄樹,利用還原爐余熱發電,6個月來已發電576萬度,噸鎂成本降低1069元,節煤48%,標志著中國皮江法煉鎂還原爐余熱綜合利用的又一次新的嘗試,取得可喜成果。太原易威、同翔都采用新型蓄熱燃燒技術,太原易威節約了煤氣用量50%左右,噸鎂煤耗由原來11~12噸降為6噸。太原同翔噸鎂耗煤量由原來的10.5噸降到6.5噸。通過余熱鍋爐推動射流真空泵,與機械泵相比,節能、節油,平均噸鎂成本降低350元左右。其五,鎂產品結構發生了變化,鎂深加工已起步,10年來,我國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很多企業開始注重初級加工產品生產,2004年,AZ、AM、AS系列鑄造鎂合金全國共生產了13.58萬噸,同比增長37.45%;鎂粒(粉)9.13萬噸,同比增長33.28%;鎂合金犧牲陽極0.7萬噸,稀土鎂合金開發與應用有突破。鎂深加工產品開始向高附加值產品轉變,根據用戶要求,少量生產鎂板、管、棒、帶材;國內已有3家試生產鎂合金連鑄軋產品;目前約有80多家專業化的鎂壓鑄企業。鎂產品的開發已經延伸到汽車、3C、航天航空等領域,高品質鎂合金型材的擠壓技術已經產業化。軍用民用領域的應用不斷擴大。
可以說,中國鎂業經歷了改革發展的10年,技術進步、技術創新的10年,是工藝裝備水平不斷提升的10年;是產品開發擴大應用明顯進步的10年。同時,會議深刻指出了我國鎂行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思索影響制約鎂行業發展的因素,確立鎂行業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目標。
當前,鎂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表現為,低水平重復上鎂冶煉項目時有發生一些企業存在著無序競爭現象,影響了國際競爭力;與銅、鋁行業相比,金屬鎂產業相對集中度比較低,大多數鎂冶煉加工企業規模小而分散,缺乏規模競爭優勢;行業整體水平不高,工藝技術裝備水平相對落后,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勞動生產率低;大多數鎂企業仍然直接燃煤,噸鎂耗10噸煤,仍屬高耗能企業;受能源、原材料、運輸、環保等因素制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價格下滑,很多企業在經營上遇到了重重困難;鎂產品結構仍需進一步調整,改變以原鎂大量出口的局面,鎂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還需進一步加強,國內鎂的應用領域亟待進一步拓寬。會議提出了鎂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的思路、條件與措施。
其發展思路是:樹立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國家產業政策為依據,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技術進步、技術創新為標準,以全面提升中國鎂產業生產技術水平、開發深加工產品、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擴大國內市場應用,參與國際競爭為目的,爭取在“十一五”末期,中國鎂工業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由鎂資源、鎂生產大國向鎂工業強國轉變,為國內外鎂的發展與應用作出新貢獻。
會議著重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間,鎂工業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的鎂深加工產品。特別要加快開發當前國際上發展較快,技術較成熟的鎂壓鑄件產品應用于汽車與電子行業的應用領域,并使之產業化。依靠科技進步創造“中國鎂業模式”的循環經濟,積極研究、開發和推廣先進技術;依靠政府主管部門協調全國的技術力量、采取跨地區、跨行業的產、學、研、用大聯合。與此同時,加強鎂行業的環境治理、加強鎂行業的質量監督管理;充分利用外資與技術,促進鎂業國際合作。
針對“十一五”規劃的實施,會議推出了“皮江法煉鎂企業準入制度和條件”初稿,第一次明確了鎂工業要從源頭抓起,改變鎂工業存在的盲目投資、重復建設、過度擴張及產品附加值低的難點問題。首次設立了鎂行業的準入制度,將使皮江法煉鎂得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以全面提升行業競爭力。
會議中,鎂業分會對在10年鎂工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進行了表彰。共有32家企業在9個項目中獲得表彰。其中,鎂業分會還設立了特殊貢獻獎項,以表彰中國工程院院士師昌緒、中國工程院院士左鐵鏞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鎂業分會顧問韓薇3位專家在我國鎂工業10年發展中做出的重大貢獻。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